贵阳市首批涉及农业、工业、房地产、零售业等5大行业的8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正式挂牌。标志我国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以现代化与生态化相结合为城市定位的贵阳市在向生态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深入、随着金阳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贵阳市二环林带的加紧建设,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和最佳人类居住城市--贵阳即将在西南崛起。
贵阳市政协新建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05平方米,2002年6月动工兴建以来,主体工程已完工,正进入装修阶段,可望2003年10月完工并交付使用。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及南贵昆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作为资源型的城市,贵阳市面临着资源枯竭、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三重压力,表现出了“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贵阳带来了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区域环境和生态灾害。但应当看到的是,这些因素一方面带来了初始的制约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后发优势和机会优势,使贵阳更易于调整和集聚新的经济产业和模式。因此,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成为贵阳市的必然选择。
2002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确认为我国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就是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措施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战略,以此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城市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实现“低并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最佳结果,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今年4月,清华大学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把贵阳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确定为:经过近20年的努力,将贵阳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西南地区综合型的中心生态城市之一。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7个方面:1、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 。 这是金阳新区“绿色未来”雕塑,高21米。作品的艺术表现为以四根象征参天大树的立拄为主体,一位象征绿色之神的少女飘然腾飞,构成了郁郁葱葱的树冠,手中托起地球母亲,寓意“林城”贵阳美好的明天。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与街道建设与改造;供水与排水能力提高与管网建设;电、煤气等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提高与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建设;绿化与绿地面积提高;公共交通能力提高与设施改善;公共娱乐与文化设施建设与配套。2、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调整改造磷化工产业,调整改造煤化工产业,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中药现代化并发展生物制药,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环保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产业间关联耦合与循环共生,以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3、生态建设与生态农业。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草)及水土保持,建设第二环城林带,发展庭院式经济,发展名特优农副产品。以及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4、电力、煤气等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提倡和鼓励用电,因地制宜发展煤气,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开发交通能源。5、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大力开发绿色产品。6、生态住宅。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规划,开发建设生态住宅。7、法规制度。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撑、保障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先进管理模式。
金阳新区作为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区域试点,新区建成后,将成为未来贵阳市的行政中心区。整个新区平均绿化率不低于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5平方米,真正实现生态型、园林式的特色。目前正抓紧各项工作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大都市雏形正在显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贵阳市将在城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建设一个城市新区即金阳新区,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老城结构布局和环境质量。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思路,金阳新区将是一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新城,在生态环境方面按照“零排放系统”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也就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使用过程,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向外界排放,使其外排量接近于“零”。仅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说,“零排放系统”就是循环经济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贵阳市要在全国率先将金阳新区建设成为零排放循环共生社会。
新区的现代化包括几个方面: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环境现代化。贵阳市将投资约3000万元建设新区市级行政中心智能化建设。这一智能化建设项目是贵州省第一个完全接照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标准设计的项目,也是贵州省目前为止最大的智能化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数字自控系统、严密的安全防范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宽带、高速、安全的网络系统、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现代化的会议中心,先进的多功能会议系统等十几个子系统。项目完成后,它将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高度智能化控制,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办公楼宇。
与此同时,贵阳市中心区的道路环境改造、水污染治理、空气治理,环城林带规划建设等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也在同期进行。作为贵阳人“母亲河”的南明河的环境综合整治,是贵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立市、强市升位”的一项重要举措。贵阳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三年变清南明河。贵阳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林业用地324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3%。200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313.7万亩,灌林 木面积105.1万亩,森林覆盖率34.76%,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环绕城市中心区的森林长70公里,宽1至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森林茂密、景观优美,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极大作用。第二环城森林绿带在原有一环林带的基础上,继续建设30.6万亩公益林,形成生态公益村为载体,各具特色的6大公园为支撑的第二环城森林绿带。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二环林带建成后,贵阳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2.5个百分点,30万亩森林每年可保水9000万吨,保土6000万吨,年吸附灰尘10万吨以上,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100余吨,每天可吸收1.8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释放出1.2万吨氧气,成为名符其实的“巨型绿肺”和“氧气制造机”。
亚里士多德曾给城市下过一个非常经典并广为后人认可的定义:“人们为了生活来到这个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这个城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贵阳、金阳,将会成为更多的人们居留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