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干部对实现产业兴旺面临三个方面的困惑。一是实现产业兴旺本身的困惑,二是选择什么产业的困惑,三是基层政府如何支持产业兴旺的困惑。
一、实现产业兴旺本身的困惑
接近80%的样本乡镇领导干部认为产业兴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为什么也是难点呢?这是由于当前农村面临的现实状况决定的。产业兴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生产活动,基本条件是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四种: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
关于土地。按理说,农村的土地应该是最不稀缺的。但户均耕地只有3.59亩却是现实。乡镇领导干部承认,现在农村进行土地流转并不是很容易,按照他们的说法,有些地方的农户存在即使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流转的情况。调查发现,现在83.9%的样本乡镇存在土地撂荒的情况,土地撂荒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左右。
关于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是当前农村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农业变成了中老年农业甚至是老年农业。
关于资本。农村的资金向城市净流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民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和农民打交道交易成本高,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为农民服务,甚至都从农村“逃”出来了。而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信用贷款,额度比较低,手续也比较繁琐。现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到款,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渠道融资。
关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村能人、农村带头人,这是当前农村最为缺乏的。大多数农村能人和带头人由于能力强,都离开农村从事非农就业了。比如现在每个乡镇都成立了各类合作社,但87.5%的乡镇领导干部认为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一般或比较小,至于原因,89.3%的乡镇领导干部认为是缺乏优秀的合作社领导人。

二、选择什么产业的困惑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是乡镇领导干部面临的最大困惑。许多乡镇领导干部说,放眼望去,似乎什么产业都不缺。即使我们精心选择某一产业来发展,不出两年,这一产业也会遍地开花,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下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其实乡镇领导干部选择产业的困惑是有理论依据的。农产品和工业品相比需求价格弹性低,农产品生产多了比工业品生产多了其价格将比工业品价格降得更多,这就是所谓“农业丰收对农民不是好消息”的道理所在。现在各地发展的农业产业还是以传统的优势产业为主,进入门槛比较低,很容易出现跟风扩大生产的局面,如果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推动,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容易出现。许多乡镇领导干部坦言,发展农业产业必须慎之又慎,政府很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甚至还要背上老百姓的“骂名”,这样的教训不少。

三、基层政府如何支持产业兴旺的困惑
产业选择以后如何做,特别是基层政府如何做才能实现产业兴旺,这也是乡镇领导干部很困惑的地方。基层政府支持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主要措施包括帮助流转土地、搞好基础设施、给予补贴奖励、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等,以上这些措施,因为当前的乡镇实际状况,落实起来也很困难。
流转土地虽然很难,但他们认为通过细致的群众工作通常还是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给予从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乡镇本身比较困难,只能从上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来实现;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是令许多乡镇领导干部头痛的事情。许多乡镇领导干部坦言,乡镇政府是最没有权力的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众多职能部门的禁令、红线和限制,甚至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可以使某一个产业胎死腹中。比如发展养殖业,养殖区域和防疫由农业部门管,建设生产用房由国土和建设部门管,粪便的处理由环保部门管,产品的质量由质监部门管,不但部门多,管理也不协调。
除了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以外,还面临做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这是乡镇工作的真实写照。许多乡镇领导干部身兼数职,一个人分管或从事多项工作,很多时候疲于奔命。现在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考核很严格,考核的工作也比较多,样本乡镇平均有6项工作是被上级政府实施“一票否决”的,“一票否决”工作最多的样本乡镇达到10项。有78.1%的样本乡镇领导干部认为乡镇工作压力非常大,有18.8%的认为乡镇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如此多、工作压力如此大的乡镇领导干部,虽然他们知道产业兴旺的重要,但他们很多时候感觉有心无力。